(資料圖)
今年夏天,唐尚珺參加了第十五次高考,也是他第十四次復讀。6月26日晚上,高考成績出來剛兩天半,唐尚珺告訴我們,網上流傳有關他的分數都是謠言。他今年的成績比去年的597分“好了一點點”,能上985院校。他雖然不夠滿意,但也打算不再執著,“暫告一段落”,去大學讀書。(6月27日《三聯生活周刊》)
從一心只為考上清華的偏執,到走出高考循環,準備步入大學生活的轉變,唐尚珺無疑是成功自洽,找到了與自己和解的勇氣。
汪國真在《平凡的魅力》中寫到:“我不會蔑視平凡,因為我是平凡中的一員。”1988年出生的唐尚珺,年近35歲,當看到同齡人早已享受著庸常的生活以及身后年邁的母親,他決定不再執著,選擇進入新的人生階段,這也是在接受平凡的自己。
圍繞唐尚珺拍攝的紀錄片《高十》中,介紹了他的小學同學黃小誼和初中同學何漢立,一個上完技校后早已結婚生子過著普通且美滿的生活,一個讀完大學在電視臺做著體面的工作。從這里,我們好像能理解唐尚珺為什么對“高考改變命運”有著深深的執念,也感受到他在現實與夢想之間權衡過后擁抱自己的勇氣。
人生海海,我們都需要學會自洽。前不久,“孔乙己文學”引起許多年輕人的共情。“學歷不但是敲門磚,也是我下不來的高臺,更是孔乙己脫不下的長衫”的發言引發網友熱議。早已不是“萬般皆下品,唯有讀書高”的當下,為什么還有很多人高不成低不就呢?其實是我們還沒學會與自己和解。
塔拉在《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》中寫到:“教育應該是你思想的拓展,同理心的深化,視野的開闊。它不應該使你的偏見變得更頑固。”教育帶給我們的應該是理性的思考,而不是被學歷光環一葉障目。所謂下不來的高臺,其實源于部分人的擇業偏見。在兩難的境地里,無病呻吟顯然無濟于事,我們要做的,就是放低姿態,學會自洽。
面對無數的人生抉擇,我們都需要自洽的勇氣,就像唐尚珺在微博中寫的那樣:“要夢想也要生活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