年少不知愁滋味下一句是,年少不知愁滋味下一句這個很多人還不知道,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!
1、少年不識愁滋味,愛上層樓。
2、愛上層樓。
(資料圖)
3、為賦新詞強說愁。
4、這句詩出自宋代詞人辛棄疾的《丑奴兒·書博山道中壁》,原文為:少年不識愁滋味,愛上層樓。
5、愛上層樓。
6、為賦新詞強說愁。
7、而今識盡愁滋味,欲說還休。
8、欲說還休。
9、卻道天涼好個秋。
10、譯文為:人年少時不知道憂愁的滋味,喜歡登高遠望。
11、喜歡登高遠望,為寫一首新詞無愁而勉強說愁。
12、現在嘗盡了憂愁的滋味,想說卻說不出。
13、想說卻說不出,卻說好一個涼爽的秋天啊!辛棄疾(1140-1207),南宋詞人。
14、原字坦夫,改字幼安,別號稼軒,漢族,歷城(今山東濟南)人。
15、出生時,中原已為金兵所占。
16、21歲參加抗金義軍,不久歸南宋。
17、歷任湖北、江西、湖南、福建、浙東安撫使等職。
18、一生力主抗金。
19、曾上《美芹十論》與《九議》,條陳戰守之策。
20、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,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,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;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。
21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,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。
22、由于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,后被彈劾落職,退隱江西帶湖。
23、這首詞是作者帶湖閑居時的作品。
24、通篇言愁。
25、他在帶湖居住期間,閑游于博山道中,卻無心賞玩當地風光。
26、眼看國事日非,自己無能為力,一腔愁緒無法排遣,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題了這首詞。
27、在這首詞中,作者運用對比手法,突出地渲染了一個“愁”字 ,以此作為貫串全篇的線索,感情真率而又委婉,言淺意深,令人玩味無窮。
28、通過“少年”時與“而今”的對比,表現了作者受壓抑、遭排擠、報國無路的痛苦,也是對南宋朝廷的諷刺與不滿。
29、上片寫少年不識愁滋味。
30、下片寫而今歷盡艱辛,“識盡愁滋味”。
31、全詞構思新巧,平易淺近。
32、濃愁淡寫,重語輕說。
33、寓激情于婉約之中。
34、含蓄蘊藉,語淺意深。
35、別具一種耐人尋味的情韻。
36、詞的上片,著重回憶少年時代自己不知愁苦。
37、少年時代,風華正茂,涉世不深,樂觀自信,對于人們常說的“愁”還缺乏真切的體驗。
38、首句“少年不識愁滋味 ”,乃是上片的核心。
39、我們知道,辛棄疾生長在中原淪陷區。
40、青少年時代的他,不僅親歷了人民的苦難,親見了金人的兇殘,同時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爭精神的鼓舞。
41、他不僅自己有抗金復國的膽識和才略,而且認為中原是可以收復的,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趕出去的。
42、因此,他不知何為“愁 ”,為了效仿前代作家,抒發一點所謂“愁情 ”,他是“愛上層樓”,無愁找愁。
43、作者連用兩個“愛上層樓”,這一疊句的運用,避開了一般的泛泛描述,而是有力地帶起了下文。
44、前一個“愛上層樓”,同首句構成因果復句,意謂作者年輕時根本不懂什么是憂愁,所以喜歡登樓賞玩。
45、后一個“愛上層樓 ”,又同下面“為賦新詞強說愁”結成因果關系 ,即因為愛上高樓而觸發詩興,在當時“不識愁滋味”的情況下,也要勉強說些“愁悶”之類的話。
46、這一疊句的運用,把兩個不同的層次聯系起來,上片“不知愁”這一思想表達得十分完整。
47、詞的下片,著重寫自己現在知愁。
48、作者處處注意同上片進行對比,表現自己隨著年歲的增長,處世閱歷漸深,對于這個“愁”字有了真切的體驗。
49、作者懷著捐軀報國的志愿投奔南宋,本想與南宋政權同心協力,共建恢復大業 。
50、誰知,南宋政權對他招之即來,揮之即去,他不僅報國無門,而且還落得被削職閑居的境地,“一腔忠憤,無處發泄”,其心中的愁悶痛楚可以想見。
51、“而今識盡愁滋味”,這里的“盡”字,是極有概括力的,它包含著作者許多復雜的感受,從而完成了整篇詞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轉折。
52、接著,作者又連用兩句“ 欲說還休”,仍然采用疊句形式,在結構用法上也與上片互為呼應 。
53、這兩句“欲說還休”包含有兩層不同的意思。
54、前句緊承上句的“盡”字而來,人們在實際生活中,喜怒哀樂等各種情感往往相反相成,極度的高興轉而潛生悲涼,深沉的憂愁翻作自我調侃。
55、作者過去無愁而硬要說愁,如今卻愁到極點而無話可說。
56、后一個“欲說還休 ”則是緊連下文。
57、因為,作者胸中的憂愁不是個人的離愁別緒,而是憂國傷時之愁。
58、而在當時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況下,抒發這種憂愁是犯大忌的,因此作者在此不便直說,只得轉而言天氣,“天涼好個秋”。
59、這句結尾表面形似輕脫,實則十分含蓄,充分表達了作者之“愁”的深沉博大。
本文到此分享完畢,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。